《伤寒论》.第69条

发布日期:2024-12-09 13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96

《伤寒论》.第69条

117、发汗若下之,病仍不明,轻浮者,茯苓四逆汤主之。(《伤寒论》.第69条)。

作家:蒋远东 

第60条和61条讲,该汗不汗而反下之者,此为逆也,逆在厥阴;本条规仍然讲的是,该汗不汗而反下之者,此亦为逆也,逆在少阴。

该汗的是太阳病,太阳病不发汗,要是下后,下药会引外寒入里,或入太阴、或入少阴、或入厥阴,即入三阴;三阴者,冰寒之地也,是生死之交,是以,病仍不明。

因为,病仍不明,是以其东说念主轻浮;烦则阳虚,其热在表;躁则阴盛,其寒在里,第38条讲: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烧恶寒,身疾苦,不汗出而轻浮者,大青龙汤主之;若脉隐微,汗出恶风者,不成服,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膶,此为逆也。

第60条讲: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,脉微弱,是以然者,表里俱虚也;太阳病该汗不汗而反下之,外寒随下药而入里,其脉微弱者,少阳病也,《少阴病全篇》第281条讲:少阴之为病,脉微弱,但欲寐也。由此可见,本条规的轻浮已非大青龙汤证之轻浮,此乃少阴之轻浮也,第286条讲:少阴病,脉微,不成发汗,一火阳故也;阳已虚,尺脉弱涩者,复不成下之;今轻浮者,表里俱虚也,故不成与大青龙汤更发其汗,亦不成复下之。

因为,少阴病的轻浮,以及少阴病的烦或躁皆有死证,当与四逆汤缓中救逆。四逆汤是干姜附子汤加甘草,干姜附子汤的方名就是药名。干姜附子汤能直达厥阴救其阳,加甘草以缓中,即能在少阴救其阳也。少阴者,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之统称也;以足视手,手少阴心经是足少阴肾经之表。

今轻浮者是足少阴肾经之表、手少阴心经有热,其烦在心,就是虚热在心,当与甘草缓之,东说念主参补之,即缓其中也。其躁者,阴盛也,是足少阴肾经有寒,当与干姜附子汤去其寒,加茯苓利其水也,即与茯苓四逆汤主之者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则轻浮自解也。

茯苓四逆汤方:茯苓6两、东说念主参1两、甘草(炙)2两、干姜1两半、附子(生用、去皮、破8片)1枚。上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功绩,整个执行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执行,请点击举报。